|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固镇人物志(二)

固镇人物志(二)

关键词:固镇县,历史人物,人物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固镇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ongyo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92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固镇人物志(二)

董广志
  董广志(1903~1981),字竟成,今湖沟区湖沟乡董林村人。
  他早年拜从秀才腾金玉和薛仲夏习读经史,兼习医道,潜心攻读《仙授理伤续断秘要》、《外台秘要》、《医宗金鉴》、《伤科补要》等治疗骨伤的著作。民国12年(1923),设塾馆教书。一年后,因双目染病,几致失明,居家疗养,对其高祖以来所传之医术则秘而不宣,从不设诊。
  
  建国后,董广志于1950年2月应聘担任郑圩乡董林诊所正骨医生。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中,他被划为地主分子,解聘回家;到1978年11月才摘去地主分子帽子。在接受群众监督改造期间,董广志认真地诊治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悉心钻研骨科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使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尤其晚年,在正骨、上骱方面,手法娴熟,胆大心细,常使患者解除病痛于须臾之间,因而声名远扬。至临终前,董广志治愈的危难病症达千例之多。
  1970年春,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武汉机械厂工会主席王广平(50余岁),左大腿骨被汽车轧碎,先经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治疗月余,致使伤腿僵直,不能弯曲,又经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复诊,确认为伤腿定形,必须截肢。董广志接诊后,先将其腿恢复原损伤状,然后重新正骨,2个月后,该腿即伸屈自如,完全康复。
  1975年夏,黑龙江省林业厅干部傅炳然(20余岁)腰脊椎严重损伤,先后在东北三省大医院治疗,又到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均不见效。后求医于董广志,20余天即痊愈。
  1977年春,宿县大营公社官湖大队社员王善富之女(17岁)骨盆被马车轧碎。上海某家大医院断言:即使治疗也是残废,且不能生育。后经董广志40余天的治疗,完全康复。该女现已正常婚育二子。 
   

1980年6月,城关镇居民何振华之女(4岁),在一路中段遭遇铁业社汽车车祸,其双腿被轧成粉碎性的骨折。董广志将其双腿捋直、碎骨扶正,然后敷上膏药,每周一换,仅一个月即完全康复。
  董广志虽名不见经传,但对筋骨气血原理颇有见地,对软组织损伤治疗有独到之处;对骨折整复,特别是陈旧性骨折整复有独特之法,疗效显著,为董家历代声誉最高者。病人赞誉他为“起死回生的活神仙”、“神医妙手堪比华佗”,赠送给他的锦旗、匾额达七八百件;有的逢年过节还给他寄送慰问信、礼品或赠款。
  1981年11月4日董广志逝世,前去吊唁、哀悼者达5000余人。其医术已传给5个儿子,二子尤精。
  徐合璧
  徐合璧(1907~1982),原名徐秉珏,字合璧,城关镇人。自幼读书,毕业于安徽大学教育系,先后任歙县师范学校高级部主任,歙县中学和泗县中学教导主任。
  民国26年(1937)“卢沟桥事变”后弃教从戎,先后任国民政府鲁豫皖联合抗日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在泗县青阳、半城一带与新四军一起打击日本侵略军。民国29年(1940)2月底,新四军二师在泗县半塔集包围欲奉蒋介石之命逃往江苏扬州的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部,乘机收编徐部。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联合办事处处长张爱萍劝其赴中共抗日民主政权泗五灵凤县任参议员,但他途中却转赴省会立煌(今金寨县)。
  5月,省政府利用中央拨给的救济款,在霍山县为皖东北各县失学青年创办省立第五临时中学,徐合璧任招考委员会蒙城办事处主任。民国32年(1943)春,徐合璧受任泗县县长,在军事摩擦中被新四军俘获,而后安排到解放区淮北中学担任英语教师。获释后,谢绝校长王光宇的善意挽留,再次到达立煌。
  徐合璧决心弃政从教,先后任省教育厅秘书和督学、省立全椒县古河师范学校和巢县黄麓师范学校校长。民国34年(1945)秋,徐合璧奉命去霍邱县接收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于次年冬将其迁至灵璧县固镇中学旧址,易名灵璧师范学校,出任校长。他以微薄的经费,率领师生员工兴建砖瓦窑,烧制和搬运砖瓦。每块砖的正面,均有“灵师”两个阴文大字,以纪念建校的艰辛。民国36年(1947)秋,灵师在建校的同时正式开学上课。徐合璧发动教师自编教材,发动学生自制教具,解决了无统编教材、无实验设备的困难,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他不容许灵师有党团组织存在,当灵璧县三青团头头徐俊青窜去发展成员时,被果断地逐出校门。民国37年(1948)11月固镇解放时,徐合璧奉命将灵师迁至南陵县,又至宣城县。次年4月宣城一带解放后,灵师被解散,他拜托两位同乡教师把学生带回故里,而东去江苏南京;又谢绝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李济深让他回安徽任民革副主席的面谕,而去了上海。1955年肃反运动开始中,徐合璧被人民公安机关捕回原籍,1975年获得宽大释放,1982年逝世于蚌埠。丁树森
  丁树森(1908~1946),今石湖区濠城乡丁楼村人。青少年时代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日伪军的暴行更激发了他的阶级仇、民族恨。民国31年(1942),中共泗五灵凤县在他的家乡开辟浍北区,他毅然参加革命,并受区锄奸部长黄建勋派遣,混入濠城乡丁永福的伪军部队当兵。每当伪军下乡抢粮时,丁树森都预先送出情报,使抗日军民免受或不受损失。
  次年麦收后,丁永福的分队长丁玉喜带30余个伪军到桑圩(今石湖乡桑圩村)一带抢粮,浍北区队根据丁树森的情报在桑圩附近设置伏击圈,给伪军以迎头痛击,丁玉喜被当场毙命,余众全部缴械投降。从此,小股伪军再也不敢轻易出动。民国33年(1944)秋,大批日伪军下乡抢粮,正在浍北区检查和指导工作的中共泗五灵凤县委书记洪沛,根据丁树森的情报,立即组织军民在窑后刘家打溃日伪军,截获11辆太平大车粮食。日伪军的经常失利使丁树森受到怀疑,中共浍北区委遂调其任丁楼乡乡长。
  民国35年(1946)8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经常在浍北区活动的解放军江淮第三军分区三团奉命北撤,地方干部和武装只得转入地下开展游击战争。一天夜里,区委书记陈林阁和区长李春华,带着10余名区队队员向东转移,拂晓至五河县双沟附近的芦苇荡,发现国民党军队已经占领那里,形势紧张,于是决定返回浍北区。当他们达到五河县园宅集东时,丁树森、黄建勋(公安区员)、刘西双(刘集乡长)奉命到浍河北岸侦察,遭遇大批国民党兵。丁树森奋力掩护黄、刘2人脱险,自己却不幸落入敌手。

 

    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和威胁利诱,丁树森毫不动摇,誓死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于凤凰集。
  李一钧
  李一钧(1910~1988),原名李长德,湖沟区湖沟乡镇东村人,9岁起,入湖沟小学读书4年,又转读私塾5年。民国21年(1932)7月~民国33年底,到阎锡山部队当帮写、文书。
  民国36年(1937)9月,李一钧参加宿县战地后方服务团(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又由张守道(今名方正平,公平乡张韩村人)、夏侠年两人介绍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救亡社,被分配到县自卫队四中队任指导员,又任抗日宣传队队长。民国27年(1938)5月,任宿县二铺抗日义勇队二中队指导员。不久,该部被编入新四军南京支队。次年9月,由于景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月余转正后任淮海支队政治处主任。民国29年(1940)2月,调任四纵队独立团组织股长。当独立团并入三师九旅二十七团后,任敌工股长兼民运股长。
  民国32年(1943),日军向皖东北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李一钧带领5个人扮成维持会员进入双沟集(今属江苏省泗洪县),利用流氓头子温克臣和伪军大队长李学勤的关系刺探情报,并救出被俘的新四军敌工人员高云飞(女),又通过温克臣在徐州的徒儿法孙摸清敌情,并买到许多子弹,为抗日军民33天的反“扫荡”胜利做出贡献。
  民国34年(1945)1月,李一钧被调到新四军豫皖苏军分区政治部任敌工科长兼民运科长。11月,他密持陈毅军长的电报经徐州至贾汪面见伪淮海省长郝鹏举,并与其一起赶往新四军军部,对其率部起义,向新四军投诚,起过一定作用。次年7月,李一钧又以参谋的身份到河南柘城做原冯玉祥旧部张岚风的工作,使其率本部五万余人向人民解放军投诚。
  民国37年(1948)初,李一钧调任中共宿怀县县大队副政委。11月,与参谋长魏清岭一起率县大队截击从双堆集(今属濉溪县)突围南逃的国民党黄维兵团1个师,俘虏400余人,缴获步枪500余支、八二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战马200余匹,从而把县大队由3个连扩编为5个连。之后,又打垮了涡河南岸自称独立团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大褂队,并有效地组织民工支前工作。淮海战役胜利后李一钧随军南下,历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总队秘书、直工科长、团政治处副主任,西南空军第四预科总队团政委,空军第十三师基地场(站)政委等职。1958年7月转业到地方,历任徐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科委办公室主任、江苏省农科所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80年10月离职休养。他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王敬农
  王敬农(1911~1947),原名王肃,又名王金龙,字敬浓,号克白,今新马桥区谷阳乡前台村人。6岁入私塾就读,民国14年(1925)转入固镇完小四年级学习,民国16年(1927)到徐州农中读书约半年。民国19年(1930)8月,考入南京五卅中学。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成了进步学生中的活跃分子。11月,经地下党员江达轮老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秋,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因在其住处只搜查到一些进步书籍,不足以证明他的共产党员身份,8个月后则被释放回校。
  民国21年(1932),王敬农毕业返乡,到马铺(今连站乡马铺村)小学任教。民国23年(1934),受聘到固镇完小任教。他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关心时事政治,每月都要从微薄的工资中节省一些钱,暗里购买《新生》、《大路》、《新青年》及“左联”作家的作品。他和胡苏光是同学、同事,又是读书之友,经常利用讲课、批改作文、出墙报、介绍课外读物等方式,对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上怀疑他们是共产党员,有的老师私下善意地探问他“是不是‘八’字脚”,有人则向国民党灵璧县教育局密告。为此教育局派专人到固镇完小检查,发现他在学生作文的批语中,有“瞩目乌纱蒙罩,何日得见天明”、“农民汗盈盈,仅得一斗粟,终日无温饱,坐食谁宁受”等语句,即责令学校将其辞退。由于进步师生的反对和抗议,加之固镇商会会长兼校长王维周承担“管教不严”之责,并当面担保,才不了了之。民国25年(1936)4月19日(农历三月二十八),王敬农发动进步师生和社会青年近千人,乘传统庙会之际,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反对文化侵略”等口号,并散发大量传单。次日,灵璧县长杜牧之亲自带着警察到校抓人。王敬农立即组织师生罢课,并派15名学生代表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请愿。为了平息事态,安定秩序,杜牧之不得不答应学生提出的条件和释放被捕者,并亲自去南京接回学生代表。放暑假后,王敬农为避免连累学生,主动辞职回家,并经常和已被校方辞退的胡苏光商讨时局和出路问题。秋,他们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的消息,王敬农决意前往陕西汉中一带寻找共产党。九十月间,王敬农到达西安,因国民党封锁盘查严密,被迫返回。“西安事变”后,白色恐怖有所缓和,他到了吴小街(今属蚌埠市)小学任教,民国26年(1037)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烽火越烧越旺,他在苦闷中看到了曙光。上海“八·一三”事变后,王敬农在南京五卅中学时的同学刘启璋(江苏邳县人)来信相约同去延安,他和胡苏光立即联络一些进步青年,准备一道前往,不慎走漏了风声。 

    为避免发生意外,2人即于12月某日夜步行百余里,从宿县乘火车到西安。后经八路军办事处和刘启璋从延安来信的介绍,他们餐风宿露,跋涉800余里,于年底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
  次年初,他们被送到陕北公学学习。4月份学习结业后,王敬农被分配到关中军分区司令部任文化教员。秋,他终于接上了组织关系,重新回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就任政治部宣传干事和党支部委员。民国29年(1940),调任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民国31年(1942),该部与保安一团合编为警备第三旅,任司令部助理员。不久,调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宣传部宣传科长。
  民国34年(1945)日军投降后,改任教育科长兼《部队生活》报的编辑。民国35年(1946),活动在绥德警备区内的国民党骑兵第六师起义,接受解放军的改编和领导。王敬农被派去做政治领导工作,准备担任政治委员。然而不久,该师在行军途中闹叛乱,他被叛乱分子押往陕西省榆林国民党统治区。工敬农立场坚定,严刑之下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气节,于次年榆林城解放前夕惨遭杀害。
  胡苏光
  胡苏光(191)~1986),原名胡万哲,又名胡泽平,字子浚,城关镇西圩村胡报人。9岁入私塾读书,未几辍学。12岁入固镇完小读书。民国18年(1929),考入灵璧县乡村师范学校,以品学兼优闻名全校。民国20年(1931)毕业后,到灵璧县葛家店小学任教,两年后回固镇完小任教。他治学严谨,忠于职守,不久任教导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五省宣布“自治”。当此民族危亡之际,胡苏光满怀救国热情,积极寻求抗日救国之路,他私下订阅了许多进步书籍,特别是“左联”作家的作品使他爱不释手。他潜心阅读了鲁迅、郭沫若的小说、杂文、诗歌,又读了日本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沈志远的《政治经济学大纲》等政治书籍,逐步认识到,救国救民应该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他与王敬农通过介绍课外读物、办墙报等方式,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因此,社会上怀疑他们是共产党。民国24年(1935)冬,国民党灵璧县教育局以“共党嫌疑”、“思想左倾”等理由将胡苏光辞退。
  次年暑假,胡苏光与自动辞职的王敬农经常在一起商讨时局和出路问题。秋,他们从国民党报纸上看到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的消息,王敬农只身前往大西北找党,因国民党盘查、封锁严密,仅到西安便被迫返回。民国26年(1937)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遍地燃起,胡苏光与王敬农于12月某日夜步行百余里至宿县,转乘火车到达西安,又经八路军办事处和刘启璋延安来信的指点,跋涉800余里到达延安。次年初,被编入陕北公学学习。
  3月6日,胡苏光由熊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胡苏光被分派到八路军后方卫生部政治处,先任文化教员,后任宣传队队长。半年后,他又入陕北公学高级班学习。民国28年(1939)4月,胡苏光被派回安徽(省会驻今金寨县),先在省财政厅财会训练班任指导员。两个月后,调任中共潜(山)太(湖)怀(宁)特支书记。冬,由于国民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搞分裂,中共中央为避免意外损失。就把在国民政府中的共产党员全部调出。胡苏光则被调往皖东,任中共盱(眙)嘉(山)县委委员兼第三游击大队教导员。次年5月,调任中共盱眙县委委员,先后兼任马坝区委书记、大通区委书记、木店区长、县直属第二区长,又调任中共仪(征)扬(州)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城工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胡苏光被派往辽宁省任中共本溪县委宣传部长。民国35年(1946)5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本溪,胡苏光任随军工作团长,打了2年游击战争。民国37年(1948)冬,本溪解放,胡苏光任中共本溪市委宣传部长。
  
  建国后,胡苏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先任中共本溪市委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9月,到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5年2月,任中共抚顺市委委员兼文教部副部长。1958年6月,任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他对抚顺市的文化、教育、宣传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胡苏光是全市被打倒的第一个“走资派”,无中生有地被打成“叛徒”,在社会上广为游斗。1970年,又被下放农村劳动。1972年底,给安排工作,担任市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不久,又调任“五·七”干校负责基建工作的副主任。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并进行了坚决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顽强的革命气节。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抚顺市委为胡苏光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1978年春,胡苏光任市委文教办公室党组书记兼主任。半年之后,又调任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79年11月,又兼任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1980年,任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1984年,离职休养,享受地专级待遇。1986年7月8日下午4时,胡苏光因患癌症逝世。
  丁永祥
  丁永祥(1913~1945),今石湖区濠城乡丁楼村后楼人。民国31年(1942)参加革命,次年在共产党领导的泗五灵凤县浍北区石湖乡任武装小队(简称乡队)队长。
  在减租减息的运动中,他带领乡队员和几十名佃农及长工,向地主丁永昭进行说理斗争。日本侵略军为了以战养战,强迫农民种植罂粟,藉以加紧经济侵略,并进一步毒害中国人民。丁永祥积极主动地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很快把全乡的罂粟拔除得一干二净。丁永祥的活动,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总想拔掉这颗“眼中钉”,便派丁永福带领百余名伪军,于11月30日早晨,突然包围了后楼。由于丁永祥及时转移,丁永福气急败坏,下令烧掉丁永祥的房屋,抢走了乡亲们的粮食和牲畜。
  民国34年(1945)11月13日,国民政府濠城乡乡长田超凡带着百余名士兵,袭击浍北区队。他们先到齐湖,捕了空,又往东北直奔槐巷。这时槐巷乡长丁永祥正在此开展工作。为了保证在槐巷东边大周家的李春华区长和区队安全转移,丁永祥便率乡队佯装向东北方向撤退。当他们到达田庄南过马拉沟时,国民党兵追上来把他们团团包围。在肉搏战中,丁永祥英勇牺牲。
  欧明海
  欧明海(1914~1944),原名欧明顺,今任桥区清凉乡清凉村小欧家人。11岁入宿县大店集小学读书,17岁毕业后又入本村私塾读书,未满两年辍学回家。民国27年(1938)7月,欧明海毅然组织了20余名热血青年,仅凭看家土枪,在铁路沿线打击日军。次年9月,他带队伍到官沟集投奔李文宗和孟子川发起的抗日武装,走上革命道路。
  不久,欧明海获悉国民党训练壮丁的队长、叛徒耿安仁带着4挺机枪和10余支步枪到了宿县张圩子地主张兆吉里,还有华家圩子恶霸地主华绍棠也在那里。他连夜带着队伍前往,光着脊梁,手提二十响匣枪,涉过圩沟,悄悄摸进张兆吉的院子,只听屋里一片麻将牌声。欧明海迅即冲进屋里,大喝一声:“不许动!谁动打死谁!”耿安仁、华绍棠刚想去摸枪,被欧明海一一击毙,枪支、弹药全被缴获。
  李文宗以欧明海部为基础,很快组建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武装中队,与沈连成组建的另一支中队合并成立新四军宿东独立团。欧明海任侦察队长。秋,他带着侦察队先后拔掉了宿县华家圩子华盘九(华绍棠之子)、八里集卜宪贵的维持会,活埋了八里集土匪头子赵存修,逮捕了日伪爱护村村长田清杰。不久,田清杰之兄田清朗探得李文宗和欧明海带侦察队10余名队员夜往任桥集,便请邹学良带领地主土匪武装300余人进行围歼。欧明海沉着机智,率侦察队巧妙突围,保护李文宗返回独立团驻地,无一伤亡。从此,宿东出现了抗日的新局面。民国29年(1940)1月,欧明海被派到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学习,8个月后返回宿东独立团,仍任侦察队长。
  次年春,欧明海被调到淮上行署敌工科工作。他机智勇敢,深入到任桥、仲兴及长安集(今属灵璧)等日伪据点,侦探情报,争取伪方人员,终于开辟了一条百余里长的交通线,为新四军四师于6月份向路东的转移开辟了通道。民国31年(1942)初,他带领突击队配合郑良瑞带领的县大队一举拔掉清忠集伪政权,枪决了反动集长王大庭,争取了仲兴集长孟跃亭、长安集长桂兰田,把界沟以西地区全控制在我抗日政权手中。此时,沱南区成立,欧明海调任沱南区中队队长。次年春,他带领区中队夜闯唐南集,枪杀了伪集长、汉奸沈兰亭。3月,又在清凉乡小高庄枪决了流氓、汉奸王清云、高清祥、张克瑾,与公安科长徐波一起捕获国民党驻任桥集的张仁斋等3个特务,使中共区、乡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4月1日,国民党顽固派王仲廉带两个团兵力翻过铁路,到宿县大店南大张圩子一带,企图配合苏北国民党军韩德勤部夹击新四军四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欧明海采取利用矛盾、以敌制敌的策略,通过任桥集伪集长张明贤向任桥火车站的日军递送“猫猴子(日军对新四军的诬称)大大的有”的假情报。日军中计,调集驻固镇、宿县、灵璧、泗县的兵力与王仲廉部激战,双方损失惨重。王仲廉只带部分残敌,逃往灵璧。我方缴获200余支枪,粉碎了国民党进占苏北反共的阴谋。6月,欧明海经柳宪岭介绍、县大队长郑良瑞同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下半年,日军日渐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士兵厌战逃跑和自杀者不断发生。为此,固镇至宿县铁路沿线的日军,不得不频繁换防以维护铁路安全。这样,新四军对日军的兵种、番号、武器装备和兵力部署就难以掌握。7月,新四军四师敌工部要求宿灵县活捉2名尉官以上的日军军官,以提供情报。这个任务交给了欧明海。他很快通过关系,获悉日军道班段长乘人力车外出查道的情报,即率区队于宿县王巷北侧将其捉住。9月,他又带领区队到稿沟集活捉了“应邀”前往看戏的驻薛圩子(今属唐南乡)日军小队长瓦果义,胜利完成四师交给的任务。至此,欧明海威名大震,敌人闻风丧胆,人民群众则亲切称他为“欧老虎”。
  民国33年(1944)春,欧明海升任沱南区副区长兼区队长。8月,任桥集伪集长杨成勋勾引10余名日军在集北烟谷堆挖圩濠、修木城、建碉堡,设立据点。9月29日,他和区长王瑞峰带领突击班攻打该据点时,激战中头部中弹,光荣牺牲。
  张家璧
  张家璧(1915~1944),今刘集区董庙乡蔡湖村张湖人,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9岁丧父,12岁到地主家放猪、放羊,14岁到刘集、濠城一带打短工、长工。18岁到江南削发为僧。不久返回,到蚌埠一家木匠铺当了两年学徒,因与老板顶撞,被迫回家。
  民国24年(1935),张家璧被濠城集的丁永福(丁寿堂)拉进了土匪组织。民国27年(1938)5月固镇被日军侵占后,丁永福卖身投靠日军当了汉奸,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张家璧愤而和他分道扬镳,到刘集成立了五六十人的护庄队,自任队长。为了解决给养问题,又为了找个靠山,次年初他带着人马到蚌埠投靠伪军朱传真部。然而日伪军的暴行,更激起他无比的仇恨和愤怒,便与中共积极取得联系,于三四月间率部起义,投奔洪泽湖八路军独立团徐崇富部,任二营三连副连长。7月,被送往后方学习,结业后任独立团特务连连长。他经常化妆成商人,深入敌占区侦察,搜集情报,还利用原先的土匪身份,多次化妆成枪老板,购买了许多枪支弹药,为部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国30年(1941)秋,张家璧受中共的指派,当上了刘集维持会长。11月,他到固镇侦察敌情,被怀有旧仇的匪首蔡金枝告密,遭到日军宪兵逮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他严守我军机密,拒不暴露真实身份,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坚定立场,后经其弟的干父徐荫堂担保获释。第三天,张家璧在刘集一家大烟馆里处决了蔡金枝。次年初,他奉命打入孙疃集(今属濉溪县)伪军李成伍(原任八路军独立团营长)部,并将其家属带去作人质。民国32年(1943),张家璧任三连连长,随李成伍到袁店集(今属濉溪县)新营地,负责把守南门。此时,他为我军提供了大量情报,并在伪军中积极做分化瓦解工作,联络了一些进步官兵,伺机里应外合,全歼该部之敌。次年11月~12月,八路军独立团决定某日夜由张家璧作内应攻打袁店集。然而,李成伍却在该日午夜12点将张家璧由南门调到西门,打乱了他的周密计划。凌晨1点八路军独立团在地方军民的配合下,按原计划包围了袁店集。张家璧临危不惧,当机立断,公开鸣枪发出联络信号,并大开圩门,迎接八路军。激战至拂晓,敌人全被消灭,张家璧却不幸中弹,身负重伤,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牺牲于宿县。
  张家璧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八路军地下工作,详情鲜为人知;又因主要知情者大都牺牲,他的真实身份未能搞清。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其家属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1979年后,县人民政府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终于弄清了真相,经上级批准,于1982年5月20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徐从兰
  徐从兰(1915~1970),女,今曹老集区周集乡王井村人。民国11年(1922),徐从兰随父母讨饭从山东来到安徽。母亲被地主家抢去后,父亲气病交加而死,她也被地主家抢去当了丫头。由于不小心打碎了喂猪盆,被地主婆猛刺三锥子,她愤恨不已,摸起半块砖头朝地主婆砸去。在长工们的帮助和掩护下,徐从兰逃离了地主家门,流落到王井子,于民国21年(1932)和贫苦农民王保侠结了婚。

 

   

民国33年(1944)冬的一天晚上,1名新四军游击队战士在完成破坏铁路任务的归途中病倒村头,徐从兰把他背回家藏到红芋窖里,精心护理了好几天,使他病愈归队。1951年冬,徐从兰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带头组织了一支“妇女保卫队”。她身背马刀,斗地主,分田地,站岗放哨,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1953年春,徐从兰串联3户贫农,成立了全乡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春,她被选为贫农代表,参加了乡农业合作化工作会议,并说服丈夫带头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66年,她当选为生产队妇女队长,无论收、割、拉、打,还是开塘、挖沟,样样农活抢着干。1969年12月建陈桥电灌站时,队里考虑徐从兰身体不好,安排她在家为工地磨面粉。结果,3天的任务她一昼夜就完成了,连忙把面粉送到工地,抢着抬大筐,即使腹痛如刀绞,也不下火线。
  1970年2月12日中午,徐从兰和19岁的女青年孙玉荣一道去蚌(埠)宿(县)公路工地送饭。途经铁道转弯处,当徐从兰从西向东跨上第二根铁轨时,一列从成都开往上海的直达快车,刹那间冲到眼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只要迈前一步即可脱险,但孙玉荣紧跟自己已走到双轨中间,她猛地将小孙向西推出轨道。孙玉荣得救了。正欲返身向东跨步的徐从兰却献出了生命。
  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徐从兰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7月,中共固镇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县革委会授予徐从兰“一心为公的好队长,舍己救人的女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薛凤翥
  薛凤翥(1916~1943),今城关镇人。自幼读书,每次考试成绩均名列榜首;而且热爱体育,尤喜踢足球。民国22年(1933)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省立第五中学(今凤阳一中)。民国34年(1935)的“一二·九”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次年考入国民政府空军部队飞行大队,经过严格训练后,任四大队二中队轰炸机飞行员。他驾驶技术精湛,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后随队移驻重庆,于民国32年(1943)升任中尉小队长。
  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以解脱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困难局面,遂调集大批侵略军向我国中南地区进犯,又派军舰窜入长江上游予以配合。国民政府空军总部为保卫“陪都”的安全,于5月下达轰炸湖北老河口江面上的数艘日舰的命令。薛风翥小队光荣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
  17日晨,薛凤翥率队飞往老河口上空,而装备精良、空防火力很强的日舰却无任何准备。中国空军的一颗颗重磅炸弹无情地投向日舰,刹那间,日舰有的沉没,有的在浓烟烈火中急剧颠簸。任务完成了,薛凤翥命令机队准备返航。但他还想拍摄日舰残骸的历史性照片,就驾机在高空盘旋。当浓烟稀薄、能隐约看清日舰轮廓时,就驾机俯冲拍照。岂料,日舰上侥幸活命的高射炮手向他开炮,命中要害,飞机仅勉强冲起,便堕毁于附近山林中,薛风翥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于民国34年(1945)10月追赠薛风翥为上尉飞行员,并向其父母、妻儿颁发了《恤金给与令》,发放恤金67.75万元(法币)。
  陈大新
  陈大新(1927~1987),湖沟区魏庙乡周寨村人。自幼父母双亡,民国33年(1944)被送到固镇一家裁缝铺当学徒。
  民国35年(1946)3月,他不堪忍受老板的虐待,而逃往豫皖苏三分区参加新四军,先后编入宿怀县大队五连、三支队二大队四连、十六团二营四连当战士。次年2月,部队深入国统区打伏击,由于暗探告密,遭到国民党军包围,激战一昼夜,我方伤亡惨重,他与3位战友突围返队,提升为副班长。3月,在河南省永城县参加南官塘战斗,俘敌3人,缴获小炮1门,被评为全团二等战斗模范,并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参加南河沿战斗,敌一连多人固守在一个院子里,我军久攻不下,连长带着他那个班强攻,他第一个翻墙跳进院子,抢占了有利地形,通过喊话宣传我军优俘政策,敌人纷纷缴械投降。为此,他又一次被评为全团二等战斗模范,并提前转为中共正式党员。7月,升任班长。8月,在商丘南参加坞墙镇战斗,又受到团部物质嘉奖。

 

    

民国37年(1948)~38年,先后在解放军豫皖苏三分区、二野十八军干校学习,后历任连政治干事、副指导员、区队长、指导员等职。1952年9月~1955年1月,在昆明军区第三步校学习,荣立校二等功、营三等功和会议嘉奖各1次,并以上等生成绩毕业。后又历任连长、营参谋长、营长等职,并于1959年~1960年间出席团、师、军、军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各1次。
  1963年2月~1964年7月,在南京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学习,后任第十三军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副参谋长。“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三支两军”工作,1967年3月任云南省个旧市锡业公司第一冶炼厂革委会主任,1969年3月任四川省重庆市人保组治安大组副组长,1971年8月任重庆市松藻矿区指挥部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9月任三十八师炮兵团副团长,并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11月,转业到我省铜陵市有色金属公司金口岭铜矿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81年和1982年均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1983年5月,任矿党委顾问。1984年11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1987年3月10日凌晨2时35分,因患癌症逝世于上海。
  赵现红
  赵现红(1970~1984),城北区唐南乡五星村赵庄人。其父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曾任生产队保管员,被誉为“红管家”,多次出席区、县劳模大会,并两次救出落水儿童。这对赵现红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赵现红10岁入唐南小学读书。他在床头墙壁上张贴了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宣传画,决心向英雄人物学习,做个好学生。他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曾两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班里有个小同学汉语拼音基础差,赵现红就帮助他补课。薛大同同学得过小儿麻痹症,腿有残疾,赵现红每逢雨、雪天总要搀扶着他一道去上学。教室的门窗、桌子坏了,他就从家里带着锤子、钉子去修好。在家里,他总是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零活。还经常帮助一位“五保”老人,拾柴、挑水。
  1984年5月13日是个星期天。下午2时许,他和几个小伙伴到庄后的八丈沟(浍河支流)边放羊。傍晚,在北岸割草的赵成英(14岁)、薛小兰(14)、薛培婷等3个女孩走到钓鱼台附近,准备过沟回家。赵现红脱掉小褂,用绳子帮她们把装满青草的畚箕从水中一个个拉到南岸上,小姑娘们手拉着手开始淌水过沟,突然,走在前面的赵成英、薛小兰滑进深水,淹没了下巴颜。赵现红听到惊恐地呼救声,飞快跑去把她们拽了上来。可是,走在后面的薛培婷也滑到深水里,只剩一撮头发漂在水面上。赵现红不顾个人安危,一头扎入水中,将她顶出水面,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上了岸。可是,赵现红终因体力不支,又被杂草缠住腿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5年5月28日,县东方红影剧院隆重举行表彰大会,共青团蚌埠市委、中共固镇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共青团固镇县委、县教育局分别授予赵现红“舍己救人的小英雄”、“少年英雄”、“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等称号,并号召全市青少年、全县人民、全县中小学生向他学习。次年4月19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赵现红为革命烈士。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