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垓下之战始末

垓下之战始末

关键词:固镇,垓下之战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固镇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ongyo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96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两千多年前,在安徽的垓下,发生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这就是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楚汉相争,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起,至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止,前后历时四年。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近年来,我因工作需要,两过垓下,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战场,联系楚汉整个战争过程,作了一些初步研究。垓下古战场的遗迹

  垓下古战场,座落于淮北平原一块高出地面二、三米的台地上,其面积东西约长300余米,南北约500米,同濠城集紧相连接。这里周围古堆、土丘起伏,有“濠城古堆三千三”之说。垓下四周,依托着较高的地势,筑起了一道土城墙,群众称之谓“霸王城”。土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然屹立垓下。为了防止日寇在这里设立侵略据点,我抗日游击队和新四军,组织群众把土城摧毁。据省文物局李广宁同志考证,垓下“霸王城”呈不太规整的四方形,城墙的每个拐角处,都筑成弧形。西城墙微弯,其余三面均为直线。垓下的北面滨临沱河(古洨水),东、西、南三面都有护城河,同沱河相通,使垓下四面环水,形成霸王城的天然屏障。楚汉决战,项羽败退军壁垓下,可以说是一处比较好的地方。这里的霸王城,实际就是项羽兵败被围时的屯兵的营垒。

  隆冬季节,我们迎着阵阵寒风登临垓下,极目四顾,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不远处的沱河北岸,还有隐约可见的土丘,那就是著名的金银山,又名“韩信台”。据说,韩信对楚军作战时,曾派兵在这里目了望楚营的军情。现在的霸王城内,住了数十户农民,成了一个农业自然村。在一家家住房的墙上,以及瓦砾不平的地面上,随处可见到残缺的汉砖汉瓦和古陶器的碎片。解放后,这里的农民在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和进行生产活动中,从地下发现或掘出很多秦汉时期的兵器和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矛、剑、镞头和弩机以及釜、洗、镜、铛、鼎等。为这个历尽沧桑的古战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物证。所以,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考古学家和万千游人都来垓下考察、凭吊,寻觅当年楚汉相争的遗迹。我们漫步垓下城头,浮想联翩,此时此地也使我仿佛置身于万马营中,听到金戈的撞击和铁马的嘶鸣。

  楚汉垓下决战,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并行,屠城父(今属安徽毫州市)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今安徽舒城、六安),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这是垓下决战的一幅军事形势图,从而说明楚汉决战的垓下战场是在安徽,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史家持不同的说法:唐张守节批注的《史记正义》说:“垓下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河南鹿邑)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按当时军事形势,应在鹿邑”。这些不同意见,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是不符的,和当时的军事形势,也是相矛盾的。楚汉相争根本没有在真源县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这时真源县以南的城父、寿春,已先后被汉军攻占,项羽率八百人如果真是从真源县突围,必须长途行军通过广阔的敌占区,才能南渡淮河,在行进中未受阻击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楚汉决战的垓下如在鹿邑,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楚汉的垓下决战

  楚汉战争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当时的军事史上是少见的。以垓下决战为重点,整个战争可分为五大战斗。即彭城(徐州)战斗,荥阳、成皋战斗,固陵战斗,垓下决战和东城战斗。

  彭城战斗:公元前205年春,项羽远在齐地时,与自称齐王的田荣作战。刘邦乘机集得张耳、申阳、郑昌、魏豹、司马卯等五诸侯军的五六十万军队。第一次击楚,攻占了彭城。项羽立即从城阳(今荷泽)率精兵三万回师反击。五诸侯军系被胁从而来,军无斗志,一战即溃。汉军退出彭城,败走谷水、泗水,伤亡惨重。向南败退,又大败于灵璧濉水,被杀得尸体堵塞濉水不流。刘邦仅同数十骑逃去,三弃子女,连父亲和妻子吕后也当了俘虏。在项羽的追击下,刘邦一直退到荥阳。

  荥阳、成皋战斗:公元前204年至203年,楚汉战荥阳成皋。双方打成拉锯战,互有得失,结果相持于广武涧。这时的战争形势逐渐不利于楚。韩信连破魏、赵、代,擒魏王豹、赵王歇,北定燕、东击齐,破历下军并大败援齐的楚军。斩楚将龙且,攻占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彭越在梁地连续反楚,全军三万余人于外黄投汉,并于下邳、东阿连败楚军。汉派卢绾、刘贾率军二万和数百骑兵,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进人楚地,与彭越在燕都(今河南延津西),击破楚军。彭越占领梁地后;断绝楚军粮源,又为汉军提供大量的军粮。此时的汉军“兵盛粮多”,而楚军则“兵少食绝”,楚的外围广大地区,大部分已被汉军控制。

  固陵战斗:公元前203年秋,楚被迫与汉订立和约,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彭城。刘邦则乘机加紧战争准备,意欲一举灭楚。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阳夏(今河南太康)。由于韩信、彭越没有按计划出兵策应,汉军追到固陵(太康、陈县之间)又被楚军打败,汉军就地深堑坚守,由进攻改为防御。

  垓下战斗;汉军在固陵失利,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以封官许地为条件,换取韩信、彭越出兵。韩信由东向西,彭越由北向南,刘邦则由西向东。又派刘贾率军进人楚地,取寿春(今安徽寿县),又渡过淮河攻占城父(安徽毫州境内)。派降将英布召降了楚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取舒、六等地由南向北,在战术上汉军形成对楚军的四面包围。公元前202年的隆冬季节,楚军欲东去广陵(扬州)或南下历阳(和县)都很困难又只得退守垓下。这时汉军的兵力已占绝对的优势,刘邦第三次发动灭楚战争——垓下决战。此时刘邦除直接率领的军队外,又增加韩信的三十万大军。加上彭越、英布和周殷、刘贾的军队。虽然楚军此时也还有十万之众,但和汉军相比,已完全处于众寡悬殊的绝对劣势。

  决战开始时,汉军对楚军发动四面进攻,特别是,东线和西线都是汉军的主力。各进攻部队铺天盖地围攻垓下。由于大军云集,战场广阔,以垓下为中心,东至泗县,南达五河,北临灵璧,西达城父,蕲薪县。在这数百平方公里的平原上,都成了楚汉决战的战场,所以,在这些县的县志里都有线索可寻:泗县有霸王城,五河县城西有霸王城和汉王台,灵璧县境内三村集不但有霸王城,附近还有韩信吹箫台。从这些遗迹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楚军主力被困在垓下,一曲楚歌,士卒相继逃去。项羽无计可施只有在帐内饮酒。爱妃虞姬听到四面楚歌,知道大势已去,乃泣而歌之:“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偷生”,歌罢,遂伏剑自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屈辱的女性,为她建墓、立碑: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家向黄昏

  东城战斗:虞姬死后,项羽从垓下突围,靡下从骑八百余人。这时,只有东南未被汉军堵死,因此,楚军向东南奔去渡淮河至阴陵(安徽定远境内)迷路,经一农民引路,误人大泽。史料记载说是农民有意错引,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楚人很讲信义,一般是不会背叛的。项羽任鲁公的鲁地,在他死后,鲁人不肯降汉,何况落井下石、置人于死地呢。战争中错引的事情,也是常有的。项羽等误入大泽,又折回原来的地方,被汉兵追上,从而发生了东城战斗(在定远境内),他跃马冲入汉军阵中,斩将刈旗、再度突围。在东城的战斗中,项羽虽然突出汉军重围,而楚军的后续部队因缺乏指挥核心,被汉军斩首八万,使楚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项羽从东城突围进入全椒,曾发生多次战斗。据《项羽本纪》中注引《括地志》说:“九斗山在全椒县西北九十里,”“项羽败退乌江,汉军追羽至此,一日九斗,因而得名”。

  项羽败至乌江,这就是他的最后时刻。乌江亭长已泊舟待渡,本可安全回到江东的项羽,这时却没有登舟。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想当年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征,今却无一生还,即使江东父老能够同情,拥我继续为王,我也无面目再见他们。他毅然冲人汉军阵中,杀死汉军数百人之后,从容地自刎而死。胜败的主要原因

  楚汉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自的主观原因,也有许多客观原因。项羽有扛鼎拔山的盖世勇气,又有破釜沉舟、誓死战斗的决心。率领起义的楚军,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勇冠中原,称霸天下。但他终于败给力量相对弱小的刘邦,这绝不是偶然的。

  首先,在政治上刘邦以统一天下为目标;结束秦末出现的混战分裂局面,顺应了人民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因而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此相反,项羽却站在封建贵族的立场上,分封十八个王国,已为西楚霸王,使一个统一的国家退回到分裂、割据的时代。这是逆潮流而动,违背了历史规律和人民的愿望,遭到人民的反对。分封的十八个王国诸侯,许多是旧六国的贵族,虽然是按其在反秦斗争中的表现,给予分封的。但他们反秦,是为了复辟旧六国统治,他们对各自的封地仍不满足,彼此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不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被封王的诸侯,更是心怀仇恨,伺机占地称王,起兵反楚。经过楚汉激烈角逐,刘邦依靠优势兵力,十八王国都先后被消灭或投降。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搞封王分裂的必然的结果。

  在军事上楚汉双方也有失败和胜利的经验教训。刘邦以关中为基地,取得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使军队的供给和人员,得到源源不断地供应和补充。在战略上,以灭楚为中心,对各路诸侯实行各个击破。召降了彭越、英布和大司马周殷,韩信进军河北取魏、赵、代、燕占领三齐,形成对楚的大包围。在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连续进攻,不给楚军喘息的机会。派一部分部队,深人楚军后方,攻城略地,打乱楚军部署,扰乱楚军后方,使楚军兵力分散,无法集中重兵与汉对抗。

  由于项羽政治上倒行逆施,军事上也就必然出现许多难以避免的错误。公元前206年灭秦后,项羽进军函谷,本可一举打垮刘邦,统一天下。而他却一心想着东归,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于是封十八个诸侯王后,便放弃关中,回军定都彭城。关中是战略要地,四面都是山河要塞,形势十分险要。而且这里经过秦朝的开发,农业生产也比较发达。放弃关中而定都彭城,是项羽的一个战略性错误。把刘邦封在关中,认为这里交通阻塞,难以有所发展,并把秦的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都封在关中,实行“三分关中”以抵制汉的发展,完全是错误地估计形势。刘邦正是依靠关中、巴、蜀这一战略要地,实行正确政策,得到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迅速发展、壮大汉的势力。“三分关中”的章邯、董翳和司马欣原都是秦将,干了许多坏事,关中人民恨之人骨,所以在汉军的进攻面前,无力阻挡,一败涂地。由于封王又引来许多麻烦,田荣占齐地称王,彭越在梁地造反,陈余、赵歇叛楚,致使项羽连续到齐梁等地作战,无力抵制刘邦的发展。项羽虽然打败了田荣,但在齐地烧毁城廊,坑杀降卒,抢掠妇女,激起“齐民聚而叛之”。当项羽撤兵时,田荣之弟田横又收集败逃兵卒,再反城阳。项羽只得又回兵击齐,连战不下。刘邦败抓住这一战机,利用五诸侯军攻占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只得从齐地回救彭城,虽在谷水、泗水和濉水之滨,取得重大胜利,但他只有三万精兵,所以只追到荥阳就被阻止,无力西进。楚军经过几次艰苦战斗,使荥阳城几次失而复得,但楚军得不到补充,而汉军由萧何从关中送来补充兵员,韩信又把败散的汉军聚集起来,使汉军实力得到恢复和增强。楚军则腹背受敌,疲于奔命,汉军则以逸待劳,东西出击,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又过分相信楚汉和约,丧失必要的警惕,率军东归,又给汉军提供了可乘之机。固陵一战,虽击败汉军,却无力乘胜西进。刘邦却迅速调整部署,协调与韩信和彭越的关系,发动大规模的垓下决战。项羽从垓下突围,是因为对假敌情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结果,丢下十万大军,只带八百骑兵突围南去,造成东城的全军覆没。项羽一连串地失误,致使最后兵败自刻。如果指挥楚军转战楚地,战斗还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有没有正确的政策与策略,能不能团结和重用人材,这是胜利与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刘邦非常重视政策与策略,进军咸阳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受到人民的拥护。注意团结和重用大批人材,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有“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有“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晌,不绝粮道”的萧何;还有周勃、陈平、樊哙、灌婴等。这一批文臣武将,为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他不惟广纳人才,还能听取部下的意见:进军咸阳后还军灞上,赴鸿门拜见项羽,兵出陈仓还定三秦,为义帝发丧,封韩信为齐王,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以及使韩信、彭越会军垓下,这些重大决策,无一不是采纳将领们的建议而作出的。

  反观项羽则不注意政策与策略,杀人放火,一次就坑秦降卒二十万,杀死已降的秦王子婴,火焚阿房宫,大火三月不息,这些残暴的行为自然遭到人民特别是关中人民的反对。逐杀义帝在诸侯中失去了号召力;刘邦则乘机为义帝为丧,并且袒面大哭,得到诸侯的支持。他居功骄傲,不能团结有识之士,拒绝听从部下的正确意见,最后只落得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韩信、陈平原俱是楚将,由于得不到重用而离开项羽。“项羽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及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范增有雄才大略,佐项羽成霸业。在鸿门宴上,范增认为刘邦是最危险的敌人,曾数目项羽对刘邦下手,项羽竟不为所动。范增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在荥阳成皋战斗的关健时刻,项羽竟中了敌人的离间计,对范增产生怀疑并夺其军力,使范增感到“天下事已定”,一气之下告老辞职,归至彭城,疽发身亡。项羽失去范增,自断臂膀,为刘邦消除了灭楚的一大障碍,加速了项羽的灭亡。正如刘邦在胜利后,得意地说:“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败也。”对项羽刘邦的评说

  楚汉经过五年的连续战争,最后以项羽失败、刘邦胜利而告终。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许多评论。项羽出身于贵族,刘邦则是秦王朝的基层小吏,由于出身不同,各自怀有个人野心。当他们看到秦皇时,也就流露出不同的内心反映。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表示轻蔑和向往。刘邦则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也”。表示羡慕和赞赏。充分揭示了他们的出身和性格。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灭秦之后,他们都想独吞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利用农民起义军为自己争夺统治权。对于项羽的失败,不但历史学家,许多文学家也有很多评论。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指出: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诸侯”“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谓霸王之业,欲以征战经天下,身死东城,犹云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这些批评是符合实际,也是非常中肯的。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起义军重要将领,陈胜吴广失败后,他和刘邦仍继续进行反秦战斗,不愿偷生,最后不屈自刎,堂堂正正地死去,使后代许多文人学士对他的气节大加赞赏。对他不肯渡江东去,失去卷土重来的机会,表示惋惜。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项羽的败亡已成定局,江东子弟不会帮他东山再起的。为此,他也作《乌江亭》绝句一首: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对项羽不过江东而战死乌江的行为,倍加赞赏。为此,她作五言绝句一首,借以鞭挞贪生怕死、享乐腐败的南宋王朝统治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宁可战死疆场,不肯渡江生还,这与他所谓“盖世英雄”思想性格是分不开的。穷途时犹云“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也是这种思想和性格的反映。其实,他并不信天,对天子秦皇也敢于“取而代也”,就是这种性格的反映。如果他真的回到江东去,以项氏在江东“世代将家,有名于楚”的影响,加之江东人民失去八千子弟兵而感到沉痛和对汉的仇恨,支援他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犯了一系列错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败亡。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推翻秦朝的主将之一,还曾向刘邦提出:“愿与汉王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他对人民多少还有一些感情。损失八千子弟,即无面再见江东父老,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也许有了这些原因,后人仍把他当作英雄看待。为了纪念项羽,在他的自刎处——和县乌江建立了霸王衣冠冢和霸王祠。近几年人民政府对霸王祠又重新进行修缮,把它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霸王祠写一副楹联:

  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

  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

  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是西汉王朝的创始人。他结束了灭秦后我国分裂的局面,建立统一的国家,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他讲究政策与策略,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屡败而不馁,最后终于一战成功。但是,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实际上,刘邦的人品并不值得称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揭露他虚伪奸诈,口是心非,在生活上“贪于财货好美姬”。楚汉战争开始前,他一面卑躬屈膝向项羽请罪,一面暗地加紧灭楚的准备,发动对楚战争。他不讲信义,与楚订立的和约,墨迹未干,又再次发动对楚的进攻。在濉水一战中,汉军战败,刘邦弃下数十万大军于不顾,只偕数十骑逃去,路逢太子孝惠,公主鲁元,让其乘车同逃。听到楚军追来,竟三次将两个子女从车上推下,只顾自己逃命。在成皋、荥阳之战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置于剁肉的砧板上,威逼刘邦退兵,否则即烹杀太公。刘邦竟说你烹杀太公“分我一杯羹”。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刘邦为争夺天下,可以弃子女于死地,甚至说出愿意吃到父亲肉做成的肉羹,这暴露出刘邦是何等残酷无情。

  对亲人尚且如此,对其部下就更加残酷毒辣。楚汉相争时,刘邦用欺骗、利诱手段,使诸侯们为其卖命打天下,一旦胜利,这些打天下的“功臣”则相继被控谋反而被处死。以谋反罪名而被杀戳的就有韩信、彭越、赵相贯高、赵相陈稀、九江王英布、燕王藏茶。司马迁在《史记·韩信传》中引了韩信的一段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对刘邦残酷、阴险的无情揭露和有力的鞭挞。

  楚汉相争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不过是一起短暂的波澜,然而楚汉相争中许多问题却影响深远。楚汉兴亡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革命失败的历史,它给后人留下许多教训和宝贵的启示、这就是:国家要统一,必须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团结和重用人才,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否则就必然要失败。这是历史发展的定律,是任何力量也改不了的。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